顾云浩相信,以着师祖的政治智慧,此事多半是早已与元化帝通过气的。否则,在这样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上,师祖又这样避让自保,元化帝却是不可能没有一句责怪之言。 只是虽然都是心里清楚此事上的抉择,但元化帝身为帝王,怎么愿意受杜允文的 迫,且季铭好歹乃是新政总裁,此次受难的又是新政一派的官员。 即便心中明白这一次新政派官员受难已成定局,但元化帝却是不可不保,有的事情即便知道无力改变,但也是不得不为。 这并非是故作姿态,而是帝王之术。 毕竟若是看着为他效力的新政官员们受难,他都无所作为不管不顾的话,今后又有何人愿意再甘心为他萧穆言卖命。 顾云浩心知,自从太上皇病逝之后,新政的大势已去,元化帝对此也更是清楚,眼下他之所以这般护着季铭,一则是想尽力保存新政派的势力,二则不过是为了邀买人心,让华朝上下都以为他萧穆言是个有情有义的君王罢了。 不过这一次杜允文等人这样同时弹劾梁如海跟季铭,只怕还是有些超出众人的预料。 如此一来,其实不仅是季铭,就是元化帝,只怕也是首尾难顾。 既然不能同时保下梁如海跟季铭,那么必然就要有所舍弃才可。 对于杜允文等人而言,此次发难,他们进一步的话却是可以一举除去季铭,彻底将新政之事埋于黄土。而退一步,却至少可以拿下一个梁如海。 而只要拿下了梁如海,便更是削减了季铭一方的势力,如此也能一步一步围困最后除去季铭。 孙惟德也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方才大赞杜允文走了一步可进可退的好棋。 “师祖,此事再无回旋的可能了么?” 虽然心知此事多半没有什么转圜,但顾云浩还是有些不死心。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季铭一倒,那么这持续了一年的新政就会瞬间变成一个笑话,之前户部推行的新税制也将随之成为一纸空谈。 只差这么一步…… 这让他如何甘心。 “景源,老夫以为,此事你应该也是心里清楚的很,又何必再问老夫?”孙惟德放下手中的茶碗,正视着顾云浩,说道。 闻言,顾云浩心中一闷,不由眉头紧蹙,深深 了口气。 “弟子明白了,且只待来 吧……” 第185章 第185章: 象四起 自梁如海跟季铭先后被弹劾之后,朝中瞬间 了起来。 新政一派的官员们更是惊慌不已。 面对着杜允文等勋贵士族们对新政官员的清算, 季铭收尾难顾, 一时间工部跟户部官员个个如履薄冰,生怕下一个被弹劾革职的就是自己。 左相杜允文一直都是以作风强硬著称, 眼下再加上陶明哲的缜密谋算, 杜允文在这段时间更是展现出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 不仅是季铭身陷其中难以自救, 就是右相孙惟德也开始蛰伏避其锋芒。 一时间, 整个华朝最为重要的六部也开始出现 象。 首先是工部跟户部那自是不必说的, 因着这两部乃是由季铭主政, 又是新政一派官员的聚集地,因而成为被清算的重灾区, 几乎隔一两 便有一位官员被大理寺或刑部弹劾定罪。 其次礼部也不是很安稳。 原本礼部的左侍郎徐景乃是杜允文的女婿, 且礼部本就属于杜允文所分管, 虽然后面袁振被元化帝提任了礼部尚书,但杜家在礼部仍是有不少爪牙。 之前是因着元化帝强势, 袁振又恩威并用,加上徐景倒台和杜允文蛰伏,所以礼部的一些左相一派官员纷纷偃旗息鼓,在部里也颇为规矩。 但现在左相在朝中如此气势滔天,而元化帝也开始退让, 礼部里那些原本就攀附着杜允文的官员们也不似先前那般安静了,袁振这个才上任不久的尚书也 受到了部里人心的变化, 一时间也觉得颇为棘手。 此外, 吏部那边因着邓仕建先前跟随右相孙惟德, 后面因着孙惟德看重顾云浩,而与季铭勾连,帮着季铭算计孙惟德,算是彻底的得罪了孙惟德。 现在季铭那边失势,邓仕建一面要担心受季铭牵累,从而被杜允文清算。一面又要担心右相孙惟德仍然记恨之前的事,从而落井下石,行事更为小心谨慎,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落入旁人的陷阱之中。 吏部一直在六部之中都算是老大,吏部的官员们也常是惯了受到其他官员们的恭维吹捧,眼下突然见着单位的大佬在内阁里装孙子,心中也是有些不得劲的。 兵部那边更是焦头烂额,虽然兵部有掌管兵事之权,但却只是负责武官的任用调遣,兵力征集以及军械等事,实则并无什么统兵之权,更别提什么在军中的影响力了。 眼下因着勋贵们不 新政,从而纷纷通过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想元化帝施 ,眼看着军中的将领们也并不是很在意兵部这个上司单位,兵部一面受着军中将领们的气,一面又担心被元化帝责难,也是觉得备受煎熬。 眼下最风光的,只怕莫过于刑部了。 刑部乃是由副相陶明哲一手掌控,眼下杜允文跟陶明哲清算新政官员,几乎都是要靠刑部跟大理寺作文章,故此这段时间朝中几乎没有人敢去招惹刑部的人。 一时间,刑部官员似乎成了官员眼中的鬼见愁。 被人这般惧怕,刑部官员们只觉得存在 空间爆棚,一个个就跟打了 血一样紧紧地盯着新政一派官员,想尽办法的查出点什么东西来,以便在左相跟副相面前邀功。 面对着朝中的 象,元化帝亦是忧心忡忡,但却又无济于事。 眼下于他而言,文臣的事情倒还好说,但军队方面的 力却是几乎 得他 不过气来。 看着季铭跟梁如海被弹劾,元化帝亦是束手无策。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元化帝却是不上朝了。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元化帝虽然是个年轻的帝王,但在政事上却是从不懈怠,即便是去年病重之时,也是没有缺席朝会的。 这样一位勤勉的帝王,现在却是突然任 的拒不上朝了。 那 大朝会,梁如海跟季铭先后被刑部弹劾, 朝官员争吵不已,就是季铭跟杜允文、陶明哲这样的大佬也纷纷出言互怼,元化帝一气之下喝骂了 朝文武,此后更是一怒之下,直接接连数 懒得上朝。 这虽然看着有些不靠谱,但明白就里的人都是晓得,这是元化帝在刻意避开梁如海跟季铭被弹劾之事。 毕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若是再有朝会,那么杜允文等人势必穷追猛打,继续死咬着梁如海跟季铭之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奏本弹劾。 如此一来,季铭跟梁如海只怕是凶多吉少。 想必元化帝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方才连 避不上朝吧。 这虽然乃是一个缓兵之计,可以暂时避开季铭跟梁如海之事。 但杜允文跟陶明哲亦不是蠢笨之人。 在元化帝罢朝的这些天,对季铭跟梁如海的弹劾却是愈演愈烈,几乎每天都有一大摞弹劾两人的奏本送到元化帝的紫极殿,甚至每天的奏本的数量还越来越多,最后不仅是文臣,就是武将集团也开始纷纷上奏要求元化帝严惩季铭二人。 这其实已经算是在 迫君王了。 但眼下元化帝势孤,杜允文在朝中风头正劲,加上杜允文虽然强势,但这件事终归还是在礼法之内,让人也难以挑出什么 病来,因此也没人敢在这个当口去多言其他。 在杜允文这样强势的手段之下,避朝半月之后,平王跟蜀王的奏本也递送到了京城,元化帝扛不住了,复又开始上朝。 在复朝那 的朝会上,杜允文等人旧事重提,继续弹劾季铭跟梁如海。 元化帝再也不似先前一般护着季铭,而是毫不犹豫地直接下令革去梁如海湘省巡抚之事, 由大理寺审查。 而季铭在越省之事,元化帝也并不似先前那般避而不谈,而是决定先行暂停季铭内阁大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之职,由都察院陪同回乡一起核查徇私瞒报田产一事,一月后返京自辩。 这其实算是弃车保帅了。 毕竟梁如海再重要,也是比不得季铭的。 元化帝这般将梁如海直接 给了大理寺,其实就等于 给了杜允文和陶明哲,任其发落了。 而对于季铭,元化帝却是谨慎了许多。 虽然是停职,但却没有革去职位,也没有就此定罪,而是由都察院陪同回到越省核查。 要知道都察院可是孙惟德的人,绝对不会似刑部跟大理寺那般一心想要拿下季铭。 而且还是下令由都察院陪同季铭前往越省核查,这其实跟让季铭自己去核查自己没有多大的区别,必然是查不出什么问题来的。 至于一个月之后返京自辩,其实就是给季铭重新掌权的一个台阶。 所谓核查一事,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元化帝还是决意保下季铭!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顾云浩也是松了口气。 虽然他对处处算计的季铭没有什么好 ,但却是很欣赏季航这一位好友,眼下见着季家能转危为安,也是打从心底高兴。 元化帝此令一出,杜允文等人皆是面 铁青。 虽然拿下了梁如海,但却放走了季铭,这并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季铭被弹劾一事也因着元化帝这一决定而渐渐平息下来,季铭 出了户部跟工部的尚书掌印之后,正式卸职,准备着跟随都察院一同回往越省。 都察院这边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虽然季铭被弹劾一事元化帝有了决定,多半只是走走过场,但总归季铭乃是两部尚书,又是内阁重臣,此次回往越省之事也还是应当慎重才是。 在这派遣官员的规矩上,陈云华等几个都察院大佬们也是商议了许久。 毕竟季铭身份特殊,派遣的官员少了会显得不够尊重这位阁老大人,而且一看就是走过场,只怕左相跟副相那边必然不答应。 但若是指派的官员多了,便又怕引起季铭的误会,让人以为他们都察院是真心想要过去挖出什么黑料一般。 最后还是决定由陈云华带领三名御史并起五名从七品的都事官员一起前往。 至于顾云浩,虽然此次乃是回往越省,但都察院还是没敢让他一同前往。 开玩笑,这顾云浩乃是右相最看重的弟子,因着为了将他拉出新政的旋涡,右相一力将其从户部调任到了都察院,现在他们又怎么敢在这个档口将顾云浩牵扯进季铭之事里面去。 这面季铭与都察院去往越省的行程刚刚定下,那边孙惟德府上却是又有一封加急的书信悄悄地送往了越省淮安府。 不错,虽然元化帝一力保下了季铭,但孙惟德乃是谨慎细致之人。 不论是在顾云浩还是在孙惟德的眼中,他们都还是觉得季铭就算此次的事能平息下去,但杜允文等在除去梁如海之后只怕还是不会善罢甘休,季铭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危机。 之前为了牵扯到孙惟德,季铭几次三番的将顾云浩往旋涡里拉。 今次回去淮安核查私瞒田产之事,说不得就会故技重施,想尽办法的算计江程云。 即便是由都察院陪同,陈云华又是右相一派的官员,孙惟德也是放心不下的,遂直接派人急急前往越省送信与江程云,让其务必小心季铭。 第186章 第186章:背后一刀 在季铭回往越省的同时, 大理寺也带着元化帝的旨意去往了湘省。 一保一舍, 梁如海也是绝无什么翻身的机会了。 在季铭离京后, 朝中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但官员们却仍是不敢有丝毫放松。cNzonsTa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