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想学楚王启自尽,但李牧派人问他要不要和家人见一面。 项燕叹了口气。就算他想随楚王启而去,也还是要再见家人一面再说。 现在的项燕没有朱襄原本历史中项燕那么洒 。 原本历史中的项燕虽然自己在军中,但他的家人族人都被安排妥当,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现在的项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余家人也在项城城破的时候被俘虏。他实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给他递了台阶,他便降了。 不过项燕已经心死。他只是暂时活着。等他确认了家人和族人的安全后,与家人和族人告别后,还是会随楚王启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启或许没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时候都在针锋相对。 李牧也知道项燕不会为他所用,只是找个由头让他晚点死而已。 先殉一个楚王,又殉一个楚将,楚人可能就会对楚国又萌生过多 情,让秦国不好治理这一片土地了。 何况楚王启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项燕去陪他。 楚国反抗的势头随着项燕投降彻底结束。楚国宗室和楚国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了咸 城,等待秦王政的处置。咸 学 诸多学子背着包袱来到楚国为吏,教导楚人学习秦律。 楚国宗室和卿大夫一离开,大部分田地都归于秦国。秦王政奖赏完此战有功的秦军后,还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给当地楚人耕种。 楚国庶人没想到秦国不仅没有没收他们可怜的为数不多的自耕田,还给他们分田,对楚国的想念立刻减少。 朱襄回到楚国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展 耕了。 然后,朱襄头疼的事应验——今年又出现极端气候。 今年的冬天特别漫长,一直到了四月都还有寒冻,房陵(今湖北)一线都普降大雪。 这别说 苗了,连人都冻死不知道多少。 正好楚国各地传唱“楚人这样对待 申君和楚王启,一定会有天灾报应”的歌谣,这下子楚人认为他们真遭遇报应了。 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在七国中最重鬼神和巫术。 楚人见到鬼神真的惩罚他们,一个个惶恐不安,完全不敢去救灾和自救,只知道磕头求老天开眼。甚至有人自埋或者埋家中小孩于雪中,给鬼神送祭品。 朱襄忙于救灾, 信的楚人不仅不配合,还给他 。李牧都劝他别干了,让这群楚人自生自灭吧。 不自救者,不需救。 朱襄叹了口气,让李牧派人搭建了一个高高的祭坛,上祭坛做法。 对于 信的平民,只能用 信攻之。他之前在云梦泽做了一次伐山破庙,现在再来一次。 朱襄先做法质问老天,说要斩祸害楚人的鬼神,然后带兵去拔除各地 祠。 每次天灾,各种千奇百怪的小宗教团体就如雨后 笋一样冒了出来,骗钱的骗命的层出不穷。还有不少盗匪打着鬼神的名号敛财抓丁掳掠妇人,占山结寨为王。 朱襄再次亲自领兵,山中也好,水中也好,把这些盗匪一一揪出来砍头,说这是在杀祸神的“降灵”。 李牧本想代替,被朱襄拒绝。 “我在民间有过讨伐鬼神的名号,所以由我去做,他们士气才最低。”朱襄道,“我替你剿匪,你替我抚民。我俩都去剿匪了,谁抚民?” 李牧无奈,只得暂时卸下武将身份,与朱襄 换官职。朱襄跑遍江淮平原,讨伐打着鬼神旗号的匪患时,他就负责楚地的救灾和 耕补种工作。 李牧有治理一国之能,换个身份干活也很利索。蔺贽写信来笑话李牧,说李牧这是暂代楚国令尹,也算是当了一次相国了。 李牧回信鄙视之。 寒冻灾害是全国范围内的,秦地也有遭灾。 不过秦地本来就偏北,应对寒冻灾害的经验比已经温暖了很多年的江淮平原丰富许多,再加上没有鬼神之说蛊惑平民,救灾补种都很积极,所以受灾情况比楚人好一些。 再者秦国去年丰收了一次,大部分秦人家中有较多余粮,棉布又已经普及,所以他们冻死饿死的人,比南边的楚人还稍少一些,给秦王政减少了一些 力。 其他五国之地也丰收了一次,勉强能够自给自足。南秦的粮和布,就只需要供应楚地了。 秦国君臣在刚天下一统时,就 到了头疼。 原本许多秦国大臣在秦国天下一统后踌躇 志,纷纷上书秦王继续南征北伐,建立不世之功。 他们还有许多新奇想法,比如让秦王在各地修行 修驰道之类,大兴土木,彰显秦国威严。 都没有仗打了,这可不该浪起来? 秦王政把这些人的上书一一 下。 待开 寒冻灾害时,寒 不仅冻死了农人地里的苗,也冻死了秦国朝堂那颗浮躁的心。 他们终于冷静下来。 此时秦王政才将朱襄请求休养生息的上书递给他们传阅。 朱襄 据历史经验,在上书中写了秦国统一天下,幅员突然辽阔后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打天下很不容易,治理天下更是困难。秦国的“统一”,现在才走了第一步。 “诸卿,共勉。”秦王政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灭掉楚国时,心情是雀跃的。 但他快当秦始皇了,心情立刻就沉重起来。 在梦中,他已经当过一次秦始皇了。很不顺利。 这一次,他能当好秦始皇吗? 嬴政不确定。 他做事向来自信,唯独此事上不敢自信。 梦境中秦国的未来是二世而亡,哪怕现在太子是扶苏,他也不敢奢望太多。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扶苏更不可能做到。秦国要想长治久安,国政必须在他手中理顺。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一代一代克制自己的野心,将秦国稳稳地 到他手中,他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老政啊,你说朕能做好吗?” 青年嬴政坐在略微苍老的嬴政对面, 出他在朱襄面前也不会出现的踌躇不安。 他呆坐许久,离开了摇摇 坠的梦境房间。 略微苍老的嬴政睁开眼,也是幽幽一叹。 第265章 论迹和论心 四月底,天气终于回暖。 朱襄刀剑还鞘,重新换回了锄头。 李牧继续坐镇江淮平原,给秦王政派来的地方官当老大当靠山;朱襄在各地修复在战时荒废的灌溉水利,指导农人耕种。 因为楚地寒冻灾害严重,雪姬为了养育小扶苏,不敢来受灾的楚地。但楚地所用御寒物资都是由她筹备,棉花棉布不断运往楚地,救了不少人的命。 楚地因为之前的“棉布战争”,贵族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了棉花上,说棉花是“灾祸之种”,因为种了棉花才导致楚国饥荒,所以楚地的棉花大多都拔了。楚人对棉花有偏见。 遇到寒冻灾害时,有些贫寒士人和过分 信的楚人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肯用棉花棉布。 对于这些人,朱襄也只能放弃助人情结。 秦王政给朱襄写信,说登基后会连续三年发求贤令,让天下士人来咸 考试做官。 在这些士人来咸 前,要先经过当地郡县考试审核推荐。“学院——学府——学 ”三级考核推荐制度要借着秦王这三年求贤令,推行到全国。 秦王政在江淮平原建立了两个郡。朱襄正好在江淮平原修复楚地的农耕基础建设,两个郡的学府一级的考核,都 给朱襄负责了。 朱襄 据在楚国贫寒士人宁愿冻死也不用棉花棉布的事,想好了最后一道策论大题——“ 据楚国贵族为了赚钱强迫楚人种棉花造成饥荒,最后将锅全部推到棉花上,导致楚人冻死也不用棉布一事,从‘天灾人祸’角度写一篇规劝国君的策论”。 朱襄顺便把这个题目寄给了秦王政,督促秦王政也写一篇文章。他要检查秦王政有没有荒废学业。 秦王政看到信后,双手 叉,下巴搁在手背上:“寡人都快当秦始皇了,为何还要写功课?” 张良和蒙毅各做各的事,都不理睬嘟囔的秦王。 嘟囔归嘟囔,秦王政还是捡起了书本,认认真真准备写策论。 自己给自己献策.jpg。 秦王政还从朱襄给他布置的功课获得了灵 ,想好了他在咸 取士的策论题目——“天行有常”。 “秦国和其他六国同在一片地方,经历的都是同样的天灾,为何秦国越来越强盛,六国越来越衰弱?” 这不是简单吹捧秦国几句就算完事。秦王政要考核的是士人对秦国救灾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能不能推陈出新,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用这个题目,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天行有常”是荀子最主要的政治观点。秦王政在秦朝建立后第一次取士就用荀子的观点,等于承认了以荀子为主的那一派儒家学说治国在秦朝的“正统”。 秦朝将来肯定百家兼收,但对外不能这么说。他必须拿出一个“统一思想”。 据朱襄的“剧透”,儒家思想能贯穿华夏文明两千多年,其“圣学无所不包”的特 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奠定基调,百家思想中适合秦朝的,都可以纳入秦朝官方的“新儒学”来用。 就算是秦朝传统的法家思想传统,呵,法家现在的领头人是谁?是韩非,是李斯,那都是荀子的弟子。 只要荀子还在,儒家法家就不敢撕破脸。 这也是荀子哪怕浑身老病,活着可能比死了更难受,但仍旧咬紧牙关活着的原因。 他现在不能死。 他必须活到秦朝建立,奠定儒法合 的基调,才能将这个重担 给朱襄。 待朱襄四十过半,从年龄资历上都无可挑剔后,又有自己这个先行者为朱襄承担首创的 力,朱襄才能一枝独秀镇 百家,使百家彻底融合。 人过于衰老之后,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骨头脆得打个 嚏都会疼,喜丧是解 。 但荀子还不能到解 的时候,他只能硬撑着,撑到粉身碎骨,再也撑不住的那一刻。 秦王政知道荀子心中憋着的那口气,知道荀子现在活得很艰难,但他什么也做不了。 梦境中的自己曾奢求长生,舅父告诉他,求长生者反而短寿。 人总有一死,就算是神奇的舅父也一样。CnzoNSTA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