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沁瓷犹豫了一下,说:“……方才那本书没有挂牌。” 皇帝知道她心思细腻,定然能观察到这些小事,却不防她会直接说出来,今的萧沁瓷确实有些不太谨慎。他随意道:“无妨,许是内侍疏忽了。” 不是内侍疏忽,那本书是他在藏书阁翻出来的,又放在了文宜馆,故意选了这排书架,故意不让人挂牌,就是给她看的。 皇帝给她找了□□经,倒也没忘给自己也寻一本做做样子。他目光在书架间逡巡,便听见萧沁瓷问:“陛下今怎么会来文宜馆?” 还没有人敢这样过问天子的行踪。 皇帝的严苛之名并非空来风,曾有人私自窥探帝踪,被他下令杖毙,也有在御前侍奉的女官仰仗自己出身高贵,言行有些放肆,转眼便被处置了。 萧沁瓷这样问,其实是逾矩了,但皇帝没有不快,反而反问:“朕不能来此处吗?” 话一出口萧沁瓷便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当,她实在是没有资格这样说话的,或许是被突如其来的意外了心神,她今着实有些不谨慎。 皇帝的话不轻不重,落在她耳中却让她自觉难堪,当下面容便有些苍白。 皇帝只是随口一答,并无旁的意思,却听萧沁瓷道:“是贫道放肆了。” 第8章 共处 他有些无奈,皇帝还从来没有这样注意过一个人的心思,他已尝尽了大权在握随心所的滋味,言随心出,哪管旁人会如何诚惶诚恐。可偏偏萧沁瓷心思纤细,两人身份悬殊,他不过随口一句话于她却是灭顶之灾。 皇帝转头看她,果然见萧沁瓷微蹙细眉,虽不至于惶恐难安,却比方才从容冷淡了许多,再不复初见时的鲜活之气。 “朕记得馆中有几本孤本,想找来看看。”皇帝顿了一顿,解释道。 萧沁瓷对他的回答不置可否:“陛下找到了吗?可要唤内侍进来一同寻找?” 皇帝的紫极观中有内藏库,太极还有天子的藏书阁,即便皇帝要的孤本只有文宜馆有,遣内侍来寻便罢了,何必亲自走一趟。 但若说是皇帝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时刻循着她的行踪来制造偶遇,未免又是她太自作多情了。 “找到了。”也不全然是借口,今确实是偶遇,皇帝于丹道上浸极深,他从不吃旁人献上的仙丹,却会自己钻研,其中有许多问题得不到解答,紫极观的道士偶言文宜馆中或许藏着一些孤本,他很早便想来寻一寻,只是总被旁的事情搁置,一时腾不开身来。 他很快便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但只在手上拿了一卷:“萧娘子可还有什么想要的?” 萧沁瓷原本还想去找几本杂书,可是在皇帝面前自然不敢这样做,便说没了。她不能将书籍带出文宜馆,还需要去抄写,斟酌着如何对皇帝开口。 馆外乌云蔽,萧沁瓷来时还只有纷纷细雪,如今却是越落越大。殿前的重檐开得极宽,冰霜凝上了廊檐。许是天子在此的缘故,阁中内侍不敢关门,只能在门廊处守得瑟瑟发抖。 藏书阁历来不是个好去处,旁的地方冬好歹还能取暖,藏书阁的内侍连最低的炭例都不能有,只能将自己裹得厚实些。 皇帝身边那位梁安总管守在殿外,此刻上来:“陛下,雪越发大了,奴婢已吩咐人去传撵。” 萧沁瓷才知今皇帝来此处并未乘辇,怪道她没有听见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重拍。 皇帝应了一声,不辨喜怒。 梁安又道:“此地寒,还请陛下移步,莫要损了贵体。” 萧沁瓷不远不近地跟在皇帝身后,她素来行止得宜,又受惯了观中清寒,此刻纵然寒风砭骨,也能岿然不动。 雪落时有簌簌之音,天上地下一片苍茫,寒风将皇帝的道袍吹得飒飒,他转身上了二楼,经过萧沁瓷时看了她一眼,道:“萧娘子也一道来吧。” 文宜馆二楼取了南北通透之地做成书阁,以供贵人休息,萧沁瓷往来多次,早已不用内侍在旁伺候,但此时他们进了书阁,萧沁瓷便见皇帝身边那位梁安总管早早地开窗通风、归置妥当,自己常坐的位置上更是备好了笔墨。 书阁不许烧炭,梁安将细纱窗放下来,寒气萦绕于室内,梁安奉上热茶,又在阁中熏了暖香,将寒气都驱散了些,总算是让人身上渐渐暖和起来。 “萧娘子,不必拘束,坐。”皇帝坐在榻上,“原也是朕扰了你的清静。” 萧沁瓷略略犹豫,还是解了狐裘,依言在桌后坐下了:“谢陛下。” 萧沁瓷一坐下便知这位梁总管着实是费了心思的,身下的蒲团微微发热,书案上连墨都已经研好,只是这样滴水成冰的天气,砚中的墨已有些凝固了。 梁安偷偷觑了眼皇帝脸,连忙过来殷勤道:“萧娘子,奴婢为您研墨。” “不必,”萧沁瓷拒绝,往里了一点清水,“我自己来便是。” 里的内宦也需要通文墨,梁安跟在皇帝身边伺候的是常起居,侍文墨他还真不擅长,遂罢了手,退回皇帝身侧。 能生巧,萧沁瓷在抄书一道上颇有心得,落笔飞快。皇帝的心思似乎不在看书上,他喝了口热茶,那本道经摊开在皇帝膝上,他却凝眉瞧着对面的人。 萧沁瓷执笔时的姿态雅正,细纱窗晕出薄光,在她脸侧描出匀净的线条。她解了狐裘,山水云纹一路畅,被书案截断去路。皇帝克制地收回眼,过了一会儿,又忍不住去瞧她。 这一瞧却瞧出点不同。 皇帝见过她弹琴,也曾格外注意过她那一双手。萧沁瓷肤极白,十指纤长柔,叠于腹前时似一朵合拢的白玉兰。但此时她执笔的那只手指腹薄红,隐有红肿,运笔时也偶有滞涩。 皇帝搁下书,问:“萧娘子,可是觉得冷了?” 没有人和皇帝共处一室能不紧张,萧沁瓷绷紧心神,一心二用,闻言笔尖一顿,留下一个墨点:“谢陛下挂心,贫道已习惯了。” 胡说。分明冻得面发白,却还要强撑。但皇帝可以赐她藏书外借的恩典,却不能打破书阁不见明火的规矩。 萧沁瓷也未必会领情。 他不再相扰,能让萧沁瓷静下心来赶紧将书卷抄完。阁中只剩笔尖摩挲纸张和书页相互碰撞的声音。 萧沁瓷忌讳和皇帝共处一室,至于从旁伺候的梁安,在与不在也没什么两样,她勉强静心,笔下落成一个又一个妙字眼,却没有在她脑中留下半点痕迹。 这本道经是皇帝亲自挑的,回去后免不得还要仔细研读,万一皇帝心血来想问她书中道义,她不至于答不上来。 没人敢让天子久候,御辇来得极快,人悄无声息地上来,屈指在门外轻叩三声:“陛下,御辇已至。” 梁安先看皇帝的意思,得了皇帝的颌首他方去开门。 “萧娘子,这雪不知要落到什么时候,和朕一道走吧。”这是皇帝第二次行萧沁瓷的方便,萧沁瓷并未觉得荣幸或是欣喜。天子不是宽厚良善之辈,行事背后皆有所求。 而萧沁瓷如今还不能给。她将笔搁在白瓷盏上,起身恭送天子:“谢陛下厚意,只是贫道还未将经书抄完,还请陛下先行。” 摊开的白纸上墨字填了一半,皇帝淡淡扫过一眼,又萧沁瓷姿态谦卑,面上是一池静水,便说道:“萧娘子,你若喜读书,朕可以许你将馆中藏书借出去。” 萧沁瓷仍是不受:“谢圣上隆恩,不过馆中规矩不可废,贫道手抄一份带回去也是一样的。” 从前文宜馆没有这个规矩,各还有前朝借了书出去极易遗失,碰上得宠的贵人主子,管事的反而还要赔上笑脸,后来翰林修典时发现有人偷偷盗窃馆中珍藏拿到外去售卖,这才将事情闹大,这一查不得了,馆中竟已失窃了许多孤本,文宜馆的内侍被悉数换过,这才定下只能入馆抄写,不得外借的规矩。 皇帝不再多言,带着梁安出了门。皇帝是带兵之人,脚步疾重,萧沁瓷凝神听着脚步声逐渐消失,这才重新落座执笔。 好不容易将那卷书抄完,萧沁瓷总算松了一口气,不动声地搁下笔,了有些酸痛的手腕和指腹。她刚下笔时手被冻得几乎颤抖,后来写着慢慢倒还热起来了。 她整理好书案,将藏书还回去,出门时人需要检查她身上有无夹带。近前来的是个生面孔,容貌秀丽,举止稳重,人的手隔着衣物碰到萧沁瓷时她几乎没有觉。 不过片刻就检查完了,那人后退一步,恭敬道:“陛下嘱咐奴婢送贵人回去。”她拍了拍手,廊前停来一顶软轿。 雪沫不如方才厚重,萧沁瓷下意识拒绝:“不必,清虚观离此处不远,我自去便是。” 人仍是微笑:“陛下有令,奴婢不得不从,还请贵人不要为难。” 那人面上笑容好似熨帖出来的,一举一动极有章法,不像是文宜馆中人,说话也是一句转三回的弯弯绕绕。 这太极中,只有天子才是真正的主人,不管是这人,还是萧沁瓷,都只是皇家的奴仆,人不敢违逆天子的命令,也是在迂回的提醒萧沁瓷,她同样不能。 萧沁瓷本该是最明白这些的人。 这人应是出自御前。 萧沁瓷最终还是应了,软轿停在廊下,人掀帘请她进去,萧沁瓷问:“还不知姑姑该如何称呼?” “奴婢姓庞,”她仍是恭恭敬敬,将厚重的毡帘放下来,挂住四角,隔绝了风雪,也将她的声音隔得闷闷,“贵人唤我庞才人便好。” 萧沁瓷猜得不错,这位人身上有中才人的品阶,确实出自御前。两仪殿的女官只在御前行走,品阶与六局的官不同,也不同于帝王的嫔御,取的是前朝中才人之名,加之今上后虚设,中轻易见不到这等女官的身影。而今竟被天子唤来送她回去。 御前女官大都出身尊贵,心高气傲,面上虽然恭敬,心里却不知会如何想她。 萧沁瓷心中思绪繁杂,一时觉得皇帝的举动太惹眼了些,一时又闹不明白他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便觉时间过得格外快,她还未曾理出个头绪,软轿便停了下来。庞才人主动扶她下来,处处妥帖,萧沁瓷却不着痕迹地避开了她的手,庞才人面不改,极自然地退到一旁:“贵人请。” 庞才人道:“奴婢还要回两仪殿复命,就不多叨扰贵人了。” 按理萧沁瓷的品阶比庞才人高,但萧沁瓷还是微微侧身,还了她半礼,庞才人御前风光,哪是她一个冷中的先帝旧人能呼来唤去的。庞才人敬她是规矩,她还礼是体面,总归是要结成善缘。 “多谢才人娘子。” 庞才人并没有立时转身离去,而是站在观门口略略一顿,目送萧沁瓷进去。清虚观不似别的苑墙高门深,它原是冷偏苑,站在门外就能看到内里凄清景象。 她身后的人不知庞才人为何不动,分明那位夫人已经进去了,便上前问:“姑姑,回吗?” 庞才人又扫过一眼,这才摆摆手,道:“回吧。” 第9章 旧案 即便是白,两仪殿里也是灯火通明。皇帝御极后大改了两仪殿的内设,奢华摆饰一应搬空,紧跟着便搬到了西苑紫极观,他虽不在两仪殿起居,常诏令下旨批阅奏章还是在此处,但近些时来他已越发少的在两仪殿议政,转而传了臣子去西苑,又令三省的重臣常去崇文馆当值,折子都从崇文馆过。 但西苑到底在中,虽说皇帝并无嫔妃,六虚设,但内还有正值妙龄的人往来,若闹出事损得是天子的面子,所以为避嫌臣工请见多还是在两仪殿。 今前朝有重臣请见,皇帝需在两仪殿议事,他到时刑部侍郎谭卓恒已等了半个时辰。他掌刑狱,格端肃,并不打听皇帝行踪,只老老实实候在殿外等待皇帝传唤。 私下会面皇帝便未曾换下道袍,先传了谭卓恒进来。 “你怎么还不走?”梁安捧上浸了香草的热水给皇帝净面,谭卓恒是他母家姨弟,皇帝相处起来更为随意,并不顾及许多繁琐规矩,命人端来置了银炭的暖凳让他坐了。 年底刑部需要裁断决狱,谭侍郎本该是最忙的时候。还有一桩更紧要的事是来年对死刑犯的秋决,死刑复核须经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最后再呈给圣上决议。算子,刑部确实应该将写着死刑犯名字的黄麻纸送来两仪殿御笔朱批,但这些也只需要刑部将东西送到,皇帝勾完之后自有中书省诏敕政令。 谭卓恒却等了足足半个时辰,足见有要事面圣,还不是小事。 “是有桩紧要事,”谭卓恒自带来的那沓黄麻纸中出一页,“还是早些时候永平伯家的案子,大理寺审议后认为永平伯世子朱熙杀害其一案证据确凿,判了死刑,这案子到了都察院那边却被打回来,让刑部复审。” 皇帝坐在紫檀木御座上,自有人去捧了卷宗呈上来。 卷宗不长,摊开在长案上,一目了然。 这桩案子皇帝也听过,监察御史还曾风闻奏事,弹劾永平伯管教不严。皇帝停了他的职,令他闭门思过半年,这惩罚看似不重,但他手头的差事已有了旁人来补缺,今年的考评是不要想了,若皇帝想不起他往后晋升也无望,只能守着一个空爵位。永平伯兢兢业业半生,到头来还是被混账儿子给拖累了。 永平伯世子朱熙是个混不吝的,动辄打骂下人,成亲后也不见收敛。他的第一任子是幽州梁都尉之女梁筝,朱熙酒后混账,打了梁筝一巴掌,谁料梁筝不是个弱女子,她曾随亲爹上战场杀敌,当下便用剑鞘将朱熙的腿打折了。 子殴打丈夫同样为十恶之一,但在大周这实在不是什么稀奇事,朱家不曾告到官府,御史台倒是参了一本,随后不久两人便和离了。 朱熙紧接着娶了如今第二任子。这位继室出身不高,同样是在继母手下讨生活,在朱家受了委屈也没人为她作主,直至朱熙越来越过分,在一次酒后下手重了些,到第二天才发现人没了。 要想瞒住倒也不难,朱家同亲家互相通了气,此事就算揭过去了,但那位夫人有个弟弟,新被擢选为大理寺评事,直接就将此事闹开了,非要朱熙抵命,还他姐姐一个公道。 皇帝对永平伯实在没什么印象,朱家自然也不算简在帝心。皇帝懒得为这种人费心思,听过一耳朵该怎么处置便直截了当的处置了,朱熙死得也不算冤枉。 只是如今又出了什么岔子,要谭卓恒亲自来说? 谭卓恒一面说着,一面注意皇帝神,见他一目十行看过卷宗,自己说话也就快了些:“这桩案子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其实并无复审的必要,不过是在最后的刑责上有了争议,都察院认为这案子判的重了些,未尝没有永平伯在背后出力的缘故,而大理寺那边又有苦主的弟弟,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因为徇私才判得这样重,两边吵得不可开,刑部是左右为难,也不好一言就定了,最后才找了个折中的法子。” 谭卓恒说了这么多话,都是为着后头做铺垫。他们这些六部官员多是这两年被皇帝逐步擢拔起来的,对他的脾气秉还摸不太透,但也绝不算陌生。今上心思深沉,实在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尤其厌恶底下人自作主张、奉违,朝中无论大小事,一旦递到御前,都得前因后果事无巨细的说清楚,他还不耐烦听些歌功颂德的废话,需得字字句句在心中斟酌过后才能出口。cNZONsTa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