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相关,已经闲聊得差不多。王元桢就转移了话题,“王某听闻,大燕多省都要建立水泥局,不知黎大人的水泥作坊,可也会在大燕遍地开花?” 除了煤炭之外,王家对水泥这门生意,也很是看好。民间烧制和售卖水泥,还要从黎池这个水泥试验者这里入手。 而黎池之所以选择停留耽搁一天,并不是专为向王元桢透‘煤引’相关信息的。黎池主要还是为水泥的事情而来,为了水泥的授权制造或经销问题。 “本官如今也是忙得很,京城的水泥作坊都是堂兄在帮忙心。如今每月能赚上百来两银子,也就勉强不亏本而已。”黎池神情苦恼,一副为生计忧心的模样,“水泥作坊想要在大燕遍地开花,不容易啊……一是没有那么多本钱,另一方面缘由是,如今时候还太早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王元桢明白了黎池的意思,一是缺银子,二是广开水泥作坊的时机未到。 不过,王元桢本来话已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虽然算上今天这一次,两人总共只会过三次面,但王元桢通过这三次所见,结合听闻到的行事作风,他觉得黎池与自己常见的官员,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黎池刚刚这段话的深意,若是他揣测错误,话说出口之后,场面怕是会有些尴尬。毕竟给官员送银子,好送、也不好送。 王元桢: “皇帝陛下在年前已经颁下旨意,言是民间也可开设水泥作坊。王某这里有个想法,不知黎大人有无意愿?那就是您出水泥配方和烧制诀窍,我们王家包揽其他开办作坊的琐事……” 王元桢能在晋商王家的年轻一代中,占得一席之地,说明他也是一个聪明人。事实上,他更是一个善于察言观的聪明人。 黎池此次主要就是为水泥的事才赴约的,说起水泥时,也就并未刻意收敛神。所以王元桢试探着提出建议时,也就从黎池的脸和眼神中,看出来他是有意愿的。 “到时所得利润,黎大人与我们王家,六、四分账,您看如何?”王元桢观察着黎池的神,心中庆幸不已,幸好之前将话咽了回去!显然他现在的领会才是正确的,刚才若是将送银子的话说出口了,现在场面怕是就要尴尬了。 在黎池前世当时的国家里,以专利技术入股,法律上最多允许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具体占股多少,需看股东间的商议结果。 不过黎池觉得,利润分成他六成、王家四成的分法,即使是算上官商合作时的潜规则,即黎池在朝中做两方合作的这桩水泥生意的靠山,他也是占了王家便宜的。 而且黎池还有一点考量,为防万一出事之后由他担主责,他拿的利润分成不能超过五成,甚至不能刚好是五成。 到时说起来,他黎池只拿了小头利润,主事的是王家,得大头利润的也是王家。为此,黎池宁愿少赚一些。 “陛下仁善,不与民争利,允许民间开设水泥作坊。本官自然是有意愿多开设几个水泥作坊的,这不仅是为了赚些银钱,也是为践行本官当初试验水泥的另一目的:与民便利。” 黎池吊了几句官腔,然后说到了正题:“而王管事所说,真是说中了本官心中所想!本官平里太忙,没时间手去管生意上的琐事,这样合办水泥作坊,有王家代为心,实在太好了。只是,这利润六四分账,你们王家怕是刚好不亏本罢了?这可不行,分账的话三七分。你们王家得七成利润,本官得三成。” 王元桢听到黎池承诺不手管生意上的琐事时,心里就放心了。他们王家全权负责,黎池只负责拿钱,这比对合作生意指手画脚的情况,要好太多了。 但是当听到黎池一下子,就让出了三成利润时,王元桢的心中震惊不已!可黎池慷慨,他们王家却不能就此接受。 王元桢赶忙推却,“黎大人您这让利太厉害了!不如这样,我们五五分成?” 黎池没有接受,“三七分成,就三七分成。” 王元桢还是继续推却,“这水泥眼看着是有大用的,必然不愁销路,黎大人您出了配方和烧制诀窍,却只拿三成利润,实在说不过去!” 王元桢尝试着提出一个建议,“要不?我们王家拿六成,您拿四成?” 黎池一副沉思考的模样,思考片刻之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王元桢的提议,“王管事是个实在人。既然盛情难却,那本官就拿四成。” 两人这几番互相推让利润分成的情景,与一般互相争抢的情景,真是截然不同。这也是官与赏之间谈合作,才会有的特殊情景了。不过黎池因为种种考虑,是真的想将利润让出去。 虽然黎池和王元桢两人,已经初步谈定要合作开设水泥作坊,但这也只是口头协定而已。一不签订契书,就都做不得准。 王元桢只是代为商谈而已,最终还需王家能主事的人,如王家家主亲自出面,与黎池进行最终商谈。 不过这桩合作开办水泥作坊的生意,基本已经是成了的。黎池并不打算毁约另找其他商人合作,而王家是巴不得立即就将水泥作坊开办起来,就更不会想要毁约了! 王家再急,也急不过家中缺钱的黎池,但水泥作坊的大规模开办,还得再等一段时间。至少得等到各省的官营水泥局开设起来了,大概是明年下半年,才能开始全面开办水泥作坊。 黎池上午时候去赴王元桢的约,中午就在酒楼里由王元桢请了一顿饭,午后了方才回到驿馆。 这次会面,黎池解决了一直记挂在心里的水泥作坊的大规模开办,算是有所收获。 相比黎池,王元桢此行的收获就更大了。他也是没有想到,原本只是想来问问‘煤引‘的事情,结果不仅得知明年开年朝廷就将售卖‘煤引’,还附赠了可能对手的一些消息。最后竟然还初步谈成了合办水泥作坊的事,这真是意外的大收获啊! 这真是‘无心柳柳成荫‘了,王家与黎池合办的水泥作坊,将会是民间开办的最早的! 总之,这次会面,王元桢与黎池两人都很意。 第123章 在朔州城外驿馆停留的这一天,黎池除开去赴了王元桢的约见外,回来后还给在平鲁县当县令的王前愈写了一封信。 信中也没说什么正事和大事,不过表达了他路过朔平府,却不能与之一见的遗憾。就只是同年间的正常书信往来而已,联络联络情,以免久不联系因而生分了。 第二天一早,黎池一行人就起程继续上路了。 十二天之后,黎池一行人回到了京城,到达时京城正是雨绵绵的天气。黎池 他们出京一个半多月,回京时已是八月上旬时候了。 ‘秋审‘已过,水泥配方盗窃案也已经复审,案犯钱魏和严琳琅‘秋审‘维持原判,已于七天前执行了死刑,绞杀于菜市口。 而这场绵绵秋雨,也正是钱严夫两人行刑那天开始下的,淅淅沥沥地落了这七八天了。 不过如今正是秋雨时节,有秋雨再正常不过,京城百姓们也没觉得有甚奇怪的,照样为生计和各样事情奔忙着。 在这雨绵绵的天气中,又还有一桩喜事传出,以供京城的市井百姓讨论。那就是俭王殿下,终于要在中秋过后三,即八月十八那天举行大婚了! 市井百姓还只是为看个稀奇而高兴,而朝廷中知道些内幕的官员和赵姓皇室,是长舒了一口气啊,在心中念叨着‘终于……‘ 二十一岁大龄的赵俭,婚姻大事几经波折,终于是要有着落了! 当然,如大皇子赵义一类人,表面上为赵俭高兴,实则暗地里还不知怎样嘀咕呢?比如:‘误过那么多次,谁能肯定这次就顺利了?‘,‘呵,能不能如期举行还不一定呢!‘…… 但赵俭本人这次很有自信,他有预,他这次一定能顺利完婚! …… 八月中旬,丝丝秋雨将京城织进了秋天中。 京城西门城门外,因为这些天来都飘飞着秋雨,出行减少,只有寥寥七八个百姓在排队等着进城。 排队等待搜检进城的间隙,碰见相的人,也就寒暄闲聊几句。“你家的生意做得如何了?” “嗨,说什么生意!不过是因为沾了家门前那条水泥路的光,在路边支了个小茶棚,让家中婆婆看着赚点菜钱。”说着,就又叹气起来,“唉……不过现在这小茶棚也要歇几天了……” “怎么?最近也还是有不少外地商人,来京之后也会到南城区,去看一看水泥路。你家搭个茶水棚子,一天总能接待到几个看稀奇的外地人的,怎么就歇了?” “唉,还不是钱小公子!前两也来了南城区凑热闹,刚好就在我家茶棚子歇脚。坐着歇脚时,钱小公子与同行的友人说起,他得了一把锋利似神兵的大刀,那些友人不信,于是起了争执、要他证明所言非虚。于是钱小公子就亮出那柄刀,将我家茶棚子的桌椅板凳,给劈了个七零八落……” “唉…钱小公子虽有其祖父钱将军的几分勇武……”就是有些调皮勇武过头了,简直就是京城中的一个小霸王。“不过那刀果真很锋利?” “那刀是真的锋利得很,我亲眼所见!我那套桌椅板凳是我和我那口子成亲时做的,是那口子亲自去山上伐来的硬松木,结果钱小公子挥刀一砍,就像是刀切豆腐般,将桌子给砍掉了一个角! 结果砍着砍着,钱小公子和他有人们来了兴致,就将我家那套桌椅板凳给劈了个七零八落,虽补了我家十两银子,但到底是没有桌椅板凳继续开茶摊了……” “真的?那可是硬松木啊。” “那还能有假?我两只眼睛看得真真的,一般的刀能将我那套桌椅板凳,给一通砍得七零八落的?他们争执时,我听了一耳朵,好像说是兵器局新打的一批刀,圣上陛下赏了他祖父一把,他就拿了出来玩玩。” 这边聊着聊着,就听见马蹄‘哒哒‘的声音,由远及近传来。回身看出去,发现那是一支很长很大的队伍…… 百余轻骑在细雨中‘哒哒’而来,后面跟着二十多辆用桐油布遮住的货车。马上之人皆披着斗篷,不过从行进时扬起的衣摆间,能看出斗篷罩住的内里的金黄软甲。 待队伍再走近些,看清走在前面的马上之人的面容时,方才认出那是被秋雨润得愈加好看的黎六元…… 这一两个月都没在京里见过黎六元,听闻是被圣上陛下钦派去西北边疆,与瀚海国进行两国会晤去了。这是完成皇命,今回京了啊! 队伍走到城门前停下,黎六元潇洒地一个翻身就下了马,前去与城门将军说话。身姿潇洒极了,笑得温雅好看极了,声音也好听极了! “诸位辛苦。”黎池下马后揭下头上连着斗篷的兜帽,然后上前同值守城门的城门官打招呼,“本官翰林院修撰黎池,奉圣上之命,一个半月之前出京护送瀚海国使团回国,今不辱使命终于回京。” 虽说大燕的钦差回京时,有免搜检直接进城的特权,但也要看情况的。像黎池这次一行一百多人,后面还拉着二十几车货物的情况下,是一样要搜检的。 “黎大人才是一路辛苦了!”城门官哪能受黎池的礼,连忙侧身让开并客气地回礼,“黎大人出去一趟,怎么运回来这二十几大车的货物呢?” 黎池明白,这城门官是职责所在要搜检他们,却又不好直说,怕得罪他。 于是黎池主动说到:“瀚海国赠予我大燕一万两千只羊,因路途遥远不能全部将活羊赶回京,于是本官就代陛下之命把羊赐予了杀虎口百姓,将羊身上的羊剃下来,纺成了羊线运回京。这些羊线虽看着装了一二十车,实则只有七八千斤。小将军若有兴趣,何不看看?” 城门官听黎池说了货物来历,就已对羊线心生好奇,且黎池又善解人意地提出让他去搜检,城门官也就从善如地答应了。“羊线?听着有趣得很,我们一去看看。” 城门官招呼了五个守城兵士,一起上前去检查,“不知这些羊线,能否淋雨?” 羊线自然是怕淋雨的,不过淋一点也无所谓。黎池仰头看看沉的天空,受一下飘飞的细雨,“雨似乎更小一些了,淋点细雨丝应该无碍。你们将桐油布揭了,让小将军们也看看我们这一趟的收获。” 轮驾运货马车的御林军,依言将遮盖在羊线上的桐油布揭开,以及其中混着的几辆装载了七箱子白银的带箱马车,也将覆盖其上的桐油布揭了。 于是,十多车米白的羊线,就展现在了城门口众人的眼中。几小捆并成一大捆,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看上去蓬松软和得很! ”唔哇!那么多都是用羊身上的羊,给纺成的羊线啊!“ “白花花的,看上去软和得很,肯定很暖和?” …… 在城门口七八个百姓的围观和议论之下,黎池他们的货物搜检通过了,依旧将桐油布盖了上去之后,一行人就进了城。 被派出京城后归来的官员,还不能立即回家,得立即去回复皇命。 于是黎池和桓茗两人,又如上次一样,来到门外向皇里递话。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后面还跟着二十多辆装货的马车和御林军。 半个时辰之后,给黎池宣过两次圣旨的老人李公公,来到门前,宣贞文帝的口谕: “圣上口谕:‘若有需呈上的奏折等,可直接呈上。和周和桓护卫一路劳累,今就暂且先回复休整,择再行召见。至于运回的银两、货物,就暂且由和周自行保存着,待来再论。‘黎大人和桓大人,两位今儿就先回去歇着。” 一行人跪听完贞文帝的口谕,黎池率先开口到:“臣黎池谢陛下体恤!”随后桓茗也跟着道了谢。 等都叩谢过之后,李公公才接着问: “黎大人,可有何需要上呈陛下的?” “李公公,稍等。”黎池回身去运白银的车上,拿来一个小包袱,“本官在回京路途中的驿馆里,已经写好此次会晤之事的奏折,还附有一份文书,劳李公公帮忙呈上。” 李公公接过黎池递上的小包袱,保证到:“黎大人放心,老奴定会原封不动地呈给陛下。” 黎池朗一笑,说:“李公公帮忙,本官是再放心不过的了。” 即使李公公动了,也无甚大碍。黎池既然放心转,只能说明奏折中并无什么机密事情。若是内容机密到奏折都不放心转了,黎池也就不会以写奏折的形式禀报了,他会选择当面亲口说。 既已回复皇命,黎池他们也就能各回各家了。但是这二十多车白银和羊线,贞文帝说是让黎池先自行保存着,可黎池能保存到哪呢? 黎池的状元府只是一座普通的三进宅院,放七八千斤羊线是放不下的。 已经与黎池共事过两次的桓茗,与黎池之间也算得上是朋友了,主动为黎池解了难,“我在城中有一处空宅院,不如暂时先将羊线存放到里面去。” “这真是太多谢桓大人了!”得了帮助,黎池赶忙道谢。 既然说的是将羊线存放到桓茗的空宅院里,那么装了七个大木箱子的一万两白银,自然就是要运回黎池的状元府的。 于是一行人在桓茗的带路下,将十几车的羊线运到,齐心协力地卸下后,又一起搬运到宅院的空房间内堆放好。CnzOnstaR.COm |